主页 >> 研究成果>> 宏观金融 >> 金融体系

拥抱十字路口的挑战:中国金融科技新篇章

2021/03/15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联合发布中国金融科技白皮书

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三方合作与博弈的结果。这三方在未来的互动中各自采取什么策略,最终形成什么定位,将决定中国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路径,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和行业的生态格局。简言之,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然进入深水区,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

三个发展阶段与三种创新机制

白皮书旨在回顾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走过的三阶段道路;梳理其发展的三种创新动力机制;然后探讨行业当下关注的热门话题,提出业界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激发大家对关键问题的深层思考。

迄今,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这个阶段的创新不再由监管部门主导和规划、然后指令金融机构实施(自上而下型);也不像第二阶段那样,纯粹由科技公司推动(自下而上型)。当前的创新动力机制主要由下列各方在复杂的协作和竞争中共同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开展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独立金融科技企业,当然,还有监管部门。在全新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市场主体仍在探索自身定位和角色,因此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格局和特点尚未明确。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选择的策略将决定未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其他大多数地区相比,金融科技在中国发展的速度更快,并且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行业的成功帮助此前未享受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上亿人用上了金融产品,同时还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行业之所以能创造这些价值,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监管部门在行业发展早期采取了观望态度,允许传统监管范围之外的创新繁荣发展,并在“监管后续跟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规则。

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受到欢迎和金融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监管部门认识到许多科技和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创新步伐和商业实践过于激进,有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对科技企业的活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监管。但是,监管部门和决策机构也意识到,如果监管策略过于收紧,则会抑制未来创新和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把握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金融科技带来的各项价值,同时控制(最好是预防)潜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和行业参与者需谨慎平衡各方权益,并处理好下列问题: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潜在的垄断式经营以及如何与全球最佳实践和标准保持一致。  

只有包括小型、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者携手合作,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和金融体系才能持续繁荣和创造社会效益,才能引领世界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世界看中国与中国看世界

自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中国金融体系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虽然大型国有银行仍然主导着传统的银行业,但中国科技企业在个人、企业和机构金融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全世界各国,中国也许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最大受惠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体系经历的变革跨度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地区。

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变革进程。面对封禁措施和人们对病毒传播的担忧,技术供应商获得了大好机会,来证明技术的长期重要价值。早在疫情之前,社会对数字化或非接触式支付方式的依赖已经非常普遍,如今在疫情的影响下更是不断加剧。

技术推动的创新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它也在改变着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然而,金融系统的变革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的速度更快;大型科技企业在零售市场中发挥重大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依赖银行借贷。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还没有欧洲或北美金融体系那样成熟,因此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

全球范围的利益相关者正在密切关注中国金融体系的动态: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有人则希望通过研究中国,一窥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面貌,并了解大型科技企业的作用以及金融普惠和金融教育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鉴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独特性、技术在提供金融产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影响金融市场,世界经济论坛受一个高级行业领袖小组的委托,对中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中国和全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不断建立和深化各方互信。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态势表明,科技企业和金融科技的作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携手合作,共同发布这份研究报告,介绍在上海举行的相关研讨会的初步成果、达沃斯论坛中国商业圆桌会议的讨论成果以及专家访谈的反馈意见。

多位行业领袖和中国相关机构的主题专家对白皮书中探讨的议题贡献了真知灼见。我们希望您能从中获益匪浅,也期待着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世界经济论坛“塑造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未来”平台和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将继续促进行业和公共部门领袖之间的对话,并欢迎大家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希望能略尽绵薄之力,帮助中国金融体系有效保持创新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平衡,确保中国金融体系未来转型与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协调一致。


*下载完整报告,请见网页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