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高金智库】2022产业链最值得关注大事件

【高金智库】2022产业链最值得关注大事件

2022/02/12

宏观分析、金融市场、地缘政治、科技、元宇宙和数字货币……

新春伊始,多位专家学者陆续做客高金智库,围绕上述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虎年值得关注的经济金融话题。

本期内容,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将与大家分享疫情期间对全球经济影响极深的问题——供应链和产业链。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两年,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不堪。接连出现的病毒变异、工厂停产等问题加剧了供应链的混乱局面,同时使运费持续飙升:2019年,一个40尺的标准货柜运费约为1500美元,2021年夏天运费则涨到将近3万美元,二者存在几十倍的差距。

当前,尽管运费已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高位,所以全球供应链危机尚未解除,这对产业发展、经济复苏进程造成极大影响。即使全球压抑多时的消费需求再次释放,也很快会后继乏力。更麻烦的是通胀近期已攀升至数十年以来的高位。

大家从震惊到担忧,再后来慢慢发现——很多变化也许是永久性的。

本期主题

1、2021年阵脚大乱的全球供应链将如何恢复?

2、原有的供应链体系已经被打乱,会不会恢复到从前的样子?还是适应新常态,甚至要创造新体系?

3、国内产业链新冠前、中、后的重要变化有哪些?哪些是“一去不复还”的永久性变化?现在正在向何处去?2022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4、长期来看,是否需要担心中国产业转移、制造业空心化?

5、民营企业投资趋势在新冠前、中、后的重要变化,现在正在向何处去?2022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6、关于疫情:2022年新冠疫情将如何迈向终点?

Q: 您觉得当下混乱的全球供应链在2022年夏天能否得到恢复?如果能恢复,是否可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还是会形成新的全球供应链发生体系?

刘晓春:2022年全球供应链恐怕不能完全恢复。

第一,全球供应链走向与疫情息息相关。此次疫情不能简单套用2018年、2019年甚至2003年爆发SARS时全球经济的恢复路径和时间。新冠疫情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大流行,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状态。

第二,供应链的全球化特征明显。受到国家间开放水平的影响,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任何一项产品几乎都具有了全球化特征。由于疫情变化,各个国家采取阶段性放开以及不同程度的收缩和开放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会对以全球化为特征的供应链发展造成影响。即使2022年疫情顺利结束,全球供应链还需要恢复过程和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做好2022年产业链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准备。

其次,关于全球供应链最终是否能恢复到疫情前状态,这个问题存在较多变数:一方面,尽管疫情在各个国家的爆发不是同步的,但是对于全球产业链而言,只要有一个环节断裂,整条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恢复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恢复,那么就无法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第三,消费结构变化带来供应链、产业链变动。为应对疫情,人们消费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增加医药用品、电子设备等产品的需求;另外,疫情还导致了供应链、产业链断裂等问题。所以供应链、产业链的重组是否会带来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实际上还会存在一个调整过程。

因此,我认为整个产业链恢复到相对正常的、非疫情环境下的状态,还需要三年左右时间,因为恢复需要一个调整过程。

Q:关于您分享的全球供应链不能恢复的第二个原因,我联想到疫情爆发初期国内企业的流出,以及当前国内企业回流现象。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晓春:疫情之前中国就出现了产业外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不能持续,所以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出去,这类产业的向外转移实际上在2020年前就已经开始;另一方面,2019年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摇摆不定,甚至开始部分外移;另外,中国出现的人工成本上升现象也加快了企业的向外转移速度。

疫情之后,许多国家考虑到医疗必需品、战略物资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倘若集中在某些地方生产,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各个国家开始对部分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实施调控。

我国爆发疫情初期,封城措施直接造成许多地方企业停工停产,并且影响到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在此情况下,企业考虑产业转移问题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应对产业转移也是恢复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我们不需要过分紧张,而应该正常应对。

新冠病毒的反复爆发给产业链带来巨大考验,但是中国的恢复能力和维持能力在此次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因此,当前许多企业逐渐将生产环节转移回中国。

Q:关于您分享的全球供应链不能恢复的第三个原因,也就是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甚至消费趋势的变动,这让我联想到2021年出现的“缺芯”问题。考虑到游戏行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出现了游戏产业相比较汽车产业更快得到芯片供应的现象。这种变化算是一种范式转移吗?

刘晓春:芯片企业供应芯片的过程中,一定会考虑所供应产业的未来发展动向和自身利润率。疫情期间,中国的汽车销量是下降的,所以当前的芯片供应特点也是正常的。

芯片在不同产业间的供应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范式转移。疫情加速了部分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元宇宙等的实现在许多人眼中可能是比较远的发展目标。但是疫情将人们的生活带向了元宇宙,人们逐渐适应和习惯于某些生活方式,进而发生了生活范式的转移——比如手机的使用,最初只是为了打电话。但是智能机出现后,人们几乎都离不开手机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一天到晚打电话,而是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件,这就是生活范式的转化。

当前范式的转变已经启动,而且这种转变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联想未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未来发展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芯片短缺问题,一方面是否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是否可以寻求芯片替代品,即不再需要芯片。

Q:如果将全球产业链问题聚焦于国内,您认为疫情前后国内产业链有什么变化?

刘晓春:疫情前后,国内产业链变化非常大。疫情出现加速了过剩产能出清,但是加速之后并没有明晰产业发展模式的未来走向。

目前,市场表现出的投资欲望不强,一方面由于过剩产能被淘汰以及部分行业因政策限制而被淘汰;另一方面新的市场进入者未能替代市场退出者的角色,即新旧动能转换尚未步入正轨。不可否认,我国在疫情中复工复产非常迅速、高效,我国的“世界工厂”能力在加强,但是当前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别于传统产业运行特点。尽管提升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但并未展现出我国产业的繁荣变化。

Q:对于国内产业链的范式转移,比如国内产业链转移到越南、跨国公司的流出等变化,这些行动可能造成国内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您认为国内产业转移需要担忧吗?

刘晓春:

第一,从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具有战略性布局特点,主要从资本效益最大化角度实现全球布局。疫情爆发带给跨国公司新的思考,在进行全球布局中将产业链的安全性考虑在内。对于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需要从同理心角度去分析,跨国公司的流出实际上是一种分散风险的行为,在不同国家构建具有可替代性的生产链。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走向,但是不需要因其变化而带来恐慌。

第二,从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分析。由于疫情暴露了关系国家安全的产品供应问题,许多国家为保证本国必需品的供应,规定了部分产业的本土化生产标准。为保障国家安全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正常的,所以也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树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理念,同时加强自身工业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建设我国供应链体系和物流体系。

近几年,伴随数字技术发展,如何将数据、数字技术应用于供应链体系、物流发展体系值得深入探索。在应对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部分国家主导或者企业自主变更供应链结构的行为,我们应当以平常心来对待。如何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系以及推动供应链体系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更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明确自身实力对于国家发展方向更具影响力。

Q:您刚才提到了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问题,我想据此深挖一下。因为构建更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背后离不开投资行为。如果我们将范围聚焦于民营企业的投资方面,请问您认为民营企业投资趋势有什么新变化?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会如何?

刘晓春:民营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疫情变化同样加速了民营企业转移过剩产能,以及淘汰部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产业。

民营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草根出身的企业家,比如最初为乡镇企业家,后来变成民营企业家。这类企业家经营的产业和经营模式相对比较传统,主要受到产业红利的驱动。得益于所从事产业的进入知识门槛较低,以及政策发展红利,该类企业家获得了发展契机。然而,这类企业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对政府的扶持产生了依赖,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该类企业家对新兴技术非常陌生,不了解也不敢轻易采用新兴技术。政策红利锐减的现实环境以及国家的产业规划和考核标准设计都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发展压力。草根出身的企业家现在大多五六十岁,他们的孩子大多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后代们对于承接父辈创造的产业意愿低下,这也导致企业家们对于是否扩大投资以及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产生迷茫。

第二类是精英群体,该类企业家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甚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互联网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草根企业家,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准入门槛。但是在现实基础方面与草根企业家相似,都要借助于政策红利的支持,实现营利性目的。精英群体经营企业过程中也会考虑后代是否接手自己的事业,并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精英群体对未来的行业具有更明确的预测,但是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做事比较小心谨慎。许多精英群体和草根企业家认为政府现在的支持力度已经弱化,比如政策导向方面,绿色发展实践与保障私人产权合法经营之间的平衡是企业尚未明确的内容。想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地方政府需要首先增强企业家的信心。

第三类是新生代,这一类群体的学历基本上都是比较好的,他们之中很多都是有知识也有激情的富二代。由于不认可父辈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甚至所从事的产业活动,他们致力于开辟新的事业。新生代群体当前普遍缺乏投资能力和经营能力,但是他们是未来国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应当得到支持,受到保护:一方面支持新生代“大胆做,勇敢闯”,给予新生代群体信心;另一方面尽可能提高新生代群体发展的扶持力度。

目前三个群体出现分化,各自呈现的不同变化导致了企业投资欲望不强的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有钱的不敢投”,以及“有激情、有活力的主体没能力投资”。考虑到民营企业投资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从以上三个不同群体分别考虑。

Q:请您做一个小小的预测,今年新冠疫情会不会结束?如果会结束,将以什么方式?

刘晓春:疫情是否会结束这是不好预测的,此次疫情已经突破了我们的理解,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关于疫情最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像SARS一样自然消失,但是关于消失的时间很难预测;第二种是群体免疫,这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实现这一路径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耗费多长时间无法准确预估;第三种是生产疫苗和药物的方式抵御新冠肺炎病毒。目前的疫苗只能弱化变异病毒的影响,对于今年疫情的走向,还需做好与疫情共存的准备。

文章载于高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