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证券时报】ESG投资下的三维投资框架

【证券时报】ESG投资下的三维投资框架

2021/08/05

在“碳中和”减排目标的推动下,从国外金融市场兴起的ESG投资风潮近年来逐渐刮进中国。不过,国内金融市场对ESG投资理念的重视程度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与已有四五十年发展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显稚嫩。从国外实践的情况看,尽管ESG投资前景广阔,但真正践行ESG投资面临的挑战亦不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教授邱慈观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SG投资是三维投资。传统两维空间下的投资讲究的是风险与回报,而ESG投资则引入了第三维——ESG影响力。ESG投资在欧美已发展已有半个世纪,演化出七种ESG投资策略,但被引入国内的确才几年。

邱慈观称,尽管ESG投资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存在三大挑战。首先,ESG投资是一种有高度理念门槛的投资,其中有价值观及认知问题,欧美的ESG投资理念也不一定适合中国。

其次,当投资从两维演变为三维时,传统投资下的风险与回报这两维可以用夏普比例S来表示,但它与ESG影响力的关系如何? 是正相关,负相关,抑或不相关? 这涉及ESG投资里财务回报与社会回报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学者大量的研究的结果表明,ESG投资并不存在超额回报(alpha)。当ESG投资没有超额回报时,这就需要探讨投资人为何做ESG投资,其中涉及非财务动机的发掘。

第三,ESG投资需要数据,但数据来源是另一个巨大挑战。

“人类从1983年开始建了第一个ESG评级数据库EIRIS,至今已经快奋斗了近40年。解决方案基本有两种,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通过ESG评级来取得数据,ESG评级已发展了40年,但仍无法解决数据最根源的问题。”邱慈观称。

邱慈观进一步表示,解决数据最根源的问题与如何看待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关。“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股东资本主义’的立场来看企业创造的价值,即不能仅通过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否则永远无法取得真正想要的数据”。

因此,邱慈观建议,应跳脱出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关注“影响力加权财务报表”的研究,这种财务报表纳入了企业的ESG影响力,其中包括运营影响力和产品影响力两种。

不过,要量化”企业的ESG影响力”并非易事,会面临两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从生产投入到产出再到产品创造的结果以及造成的ESG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因果链。传统的财务报表只显示因果链的前端,例如它只让投资人看到特斯拉制造了多少辆电动车,而没有展示因果链的后端,譬如当汽车被顾客买走后,在使用过程中所降低的碳排放量。当然,因果关系还涉及如何准确识别的问题,这里需要由支持因果关系的证据来支持,而证据又涉及统计学上的严谨性问题,证据要多严谨才足以支持因果关系的存在呢?

第二个难点与ESG影响力的度量有关。无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ESG信息,或是ESG评级所提供的ESG数据,都涉及多维度问题,工厂事故以”件数”计算,生产的汽车以“辆数”计算,碳排量以”吨数”计算,男女工资平等性以”工资比”计算,而不同的度量单位要如何加总呢?

“如何能够让度量衡单位统一,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把它们都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度量单位,即货币度量单位,这样我们最终才能把它们跟传统的财务报表结合,通过传统财务报表的修正方式,即影响力加权的财务报表,把两种信息(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性质的ESG信息)合二为一。当这两种信息出现在同一个报表上而整合为一时,我们就能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企业带给我们社会的价值。”

最后,邱慈观又称,近两年在ESG披露方面有很多令人欣喜的发展,其中之一与欧盟对可持续金融产品的披露要求有关。这表示监管单位已逐渐了解ESG披露涉及多层级的披露,企业的ESG披露是在整个披露链条最前端的,而金融产品的ESG披露是在整个披露链条最后端的。从金融商品来看,如果标榜自己的是ESG投资,但无法对更具体的ESG策略、数据及KPI做披露,那么这是“ESG washing”,即用ESG三个字来装点门面。


文章载于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