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家团队 >> 教授见解 >> 【FT中文网】散户投资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基金吗?

【FT中文网】散户投资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基金吗?

2021/03/11

3月9日深夜,支付宝·理财智库也发布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信中倡议,更应该相信专业的力量,给投资经验丰富、能力全面、回撤控制能力强的绩优基金经理更长的时间进行专业的运作,用时间换取投资增值。  

有些投资者像炒股一样炒基金,追涨杀跌;还有些投资者盲目追捧明星经理,但遇到净值下跌时则把基金经理骂上热搜。针对这些现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吴飞教授撰文,分享观点。他指出财富效应是催生“基金销售热”的一大重要原因,基民对于基金经理的情绪化评价背后是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和基金产品特性的不匹配。

2020年,股票市场的火热催生了基金销售的热潮。部分“千亿”规模的明星基金销售火爆,甚至产生了“日光基”。

而刚刚过去的2021年首月也将成为载入公募基金史册的一个月份——在爆款基金频出的同时,该月创造了基金一天认购规模近2400亿元的新纪录。

统计显示,2021年1月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集中成立发行了众多基金,其中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的发行量独占鳌头。

广发基金发行基金7只,成立基金6只,规模达645.24亿元;易方达基金发行基金7只,成立基金5只,规模达436.05亿元,头部效应明显。

在这股基金销售热潮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投资现象。

有些投资者像炒股一样炒基金,追涨杀跌,频繁申赎;有些投资者不了解基金市场,认为投资基金无风险稳赚,甚至能一夜暴富,故而借钱买入基金;还有些投资者在基金收益好的时候盲目追捧明星经理,遇到净值下跌时则把基金经理骂上热搜。

以至于一位蔡姓基金经理在微博上无奈地说:“希望大家理性买基金,不要赚了钱就叫我蔡总,亏了钱就叫我蔡狗”。

面对这些非理性行为,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主动公开限购。央视财经也公开评论指出,任何一种投资都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当前资本市场中出现的基金投资狂热现象值得警惕和深思。事实上,这股“基金热”的背后有一个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基金投资的适配性。

“基金销售热”背后的原因

财富效应是催生“基金销售热”的一大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财富效应是指当人们所持有的财富增长时,其消费的欲望也会随之上涨。

如下图所示,我们将同一时间范围内沪深300指数的走势与百度指数中“基金”这一关键词的热度进行对比后发现,股指的涨幅与“基金”一词的检索量呈正相关。

这说明,在财富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会在股指上涨时提振投资信心,从而引发基金销售火热。

无独有偶,金融学界也有研究证实,基金公司往往会选择在股市达到阶段性热度时发行基金。这是由于之前的股市上涨会使基金业绩变得更为靓丽,从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购买。


▲百度趋势研究,检索词:基金


▲沪深300走势


我们为什么要买基金?

中国资本市场的“基金销售热”中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中小散户的基金投资行为与炒股类似,他们会试图依据基金的近期业绩对购买基金进行择时操作。

大量基金公司的研究数据发现,中小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时间非常短,且投资过程中存在追涨杀跌的现象。

学术界将这种单纯因追逐历史业绩而流入基金的资金称为“傻钱”(dumb money)。

而从长期走势来看,许多基金全年收益可观,但那些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却连零头都没有赚到。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投资者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购买基金。

我们购买基金是出于对专业团队的信任,委托其对我们的资产进行管理。购买股票基金的前提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时间对股票进行筛选、投资和管理,因而委托基金经理代劳。

然而,当我们频繁地更换自己所投资的基金,并且择时买卖基金时,是否违背了投资基金的初衷?

一般而言,股票型基金属于证券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者”。其投资回报来源主要是时间平滑后的复利。而短期的追涨杀跌行为只会导致时间平滑投资回报的作用消失。

财富管理业界曾以“卖鸡人与卖蛋人”作为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长期投资者和非长期投资者的差别。

关注市场价格的非长期投资者更像“卖鸡人”,他们养鸡的目的是把鸡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他们卖鸡的收益,因此他们更加关注短期内鸡的价格变化。

而长期投资者则更类似于“卖蛋人”,他们养鸡的目的是卖出尽可能多的鸡蛋。市场上鸡的价格波动并不会直接影响鸡蛋的产量。当鸡的价格下跌时,“卖蛋人”反而可以买入更多的鸡用来下蛋。因此,卖蛋人期待鸡的价格是下跌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产量。

在理解了“卖鸡人和卖蛋人”的故事,我们方能更好地判断自己购买基金的目的是不是与基金公司建立基金的初衷和理念相匹配。

从“卖蛋人”角度出发,投资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是股票分红和长期市场投资回报,因而短期股票快速上涨未见得是好事。

但如果我们以“卖鸡人”的立场去投资基金,就必然会与基金公司的长期投资思维产生冲突,也难免会导致“基金收益好就追捧明星经理,净值下跌则把基金经理骂上热搜”的现象出现。

投资目的和基金产品的适配性

基民对于基金经理的情绪化评价背后是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和基金产品特性的不匹配。

换言之,如果我们以“卖鸡人”思维进行投资,最适合我们的投资策略是亲自操盘股票;相反,如果我们选择购买基金进行委托投资,我们应该转变思维,做一个“卖蛋人”。

在谈到投资适配性时,我们往往只关心产品的风险等级与客户的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却忽略了自身的投资目的与产品本身的特性是否匹配。这一盲点体现了国内中小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

2020年11月,嘉信理财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其中一项研究内容为中国新富人群(相当于中产阶级)的金融素养。

受访者需要回答三道涉及复利、通胀与利率的关系,以及分散化投资的金融学基本问题。结果显示,仅有19.5%的受访者能够全部答对。

其中,关于“分散化投资”的问题(即“购买单一股票是否比购买一个基金更加安全?”)正确率仅为53%。

当前,随着长期资金入市的步伐加快,短期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冲突会持续存在。

中小投资者若无法正确选择与自己的投资目的相适配的金融产品,会使其无法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市场上对于基金经理的极端情绪化评价也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首先将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周期与基金产品的特性进行有效匹配,从而消除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的个体博弈,实现市场参与者的多方共赢。


文章载于FT中文网

作者